对于青岛市教育界来说,“志成”的崛起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作为山东省第一所国有民办改制实验学校,自1997年7月8日正式成立,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便在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迅速跻身全市“热点”学校行列。
“我清楚地记得去年夏天小学升初中报名时的火爆场面。本来计划招200人,但来报名的人数竟多达上千人,加上陪同来的家长,一下子把操场围了个水泄不通,连我的衣服都给扯破了。”———有着31年教龄的志成中学校长于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颇有些自豪。
1997年4月,原青岛市市长泰家浩在第七次常务会议上拍板决定:青岛市的教育体制改革要做到“一枪打两个眼”———既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更好地开发教育资源;又要改变薄弱学校的落后面貌。这一决定无疑充分显示了青岛市政府的胆略和气魄。
志成的前身———青岛第37中学,原是一所各方面均薄弱的学校,改制一年多来,志成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已彻底改变了过去落后的面貌。到目前为止,学校已投资350万元进行了校舍、校园的改造,并购置了大量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建成了高档次的微机室、多功能教室、生物组培室,改建了教二餐厅、休息室、劳技教室等,引进BBC英语和“走遍美国”教学光盘以及CSC微机教学软件和电子备课系统。走在今天志成的校园里,你似乎已很难再找回当年37中学的影子了。
改制,关键的一环是人事制度改革。志成建校一年多来,先后在人事改革方面作了一系列大手术———
全体干部教师实行聘任制;
实行“一年一考评、一年一定级、一年一聘任”。引入评聘分开的竞争激励机制和合同制管理……
最初,“铁饭碗”被打破,使许多教师难以承受,有人为此写了调离申请。针对这种情况,志成中学的党支部在作好教师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又协助校长将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并逐渐形成一种能者进,弱者出的优胜劣汰用人机制。这下子,教师们不仅安心了,而且人人有了一种危机感。而全国各地的优秀中学教师,也纷纷写信要求进入志成,希望到新机制下的中学施展才华。
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年多来,志成中学遵循这个准则,摸索出了“人格化”的管理模式。
初一五班班主任张伟敏老师是一位英语老师。对工作始终兢兢业业。有一次,她晕倒在讲台上,下颌缝了4针。第二天早上,她的身影又出现在课堂上,她用手捏住伤口教学生朗读单词,没有误一节课……
志成拥有不少像张伟敏这样的老师,又正是这样一些教师,才带出一批批优秀的学生。
1997年青岛“英派斯杯”双语比赛该校获团体二等奖;
1997年初一学生8幅美术作品在“全国中小学生绘画大赛”中入选,一幅获银奖,一幅获铜奖;
1998年市中学生运动会志成中学出人意料地荣获全市普通中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引起了全市关注。
……
“让每一个有志的学生都获得成功,这是志成的承诺,也是教育本身的承诺。”采访结束时,于济校长这样讲。